当前位置:
从空间地理信息以及时空大数据来看疫情下的智慧城市
发布日期:2020-03-10 来源:

从空间地理信息以及时空大数据来看疫情下的智慧城市

从目前的疫情数字来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病毒从武汉进一步向全国传播的路径。

包括人口数据在内的大数据运用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多家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统计的人口流动的方向,疫情期间数字地图快速上线,上万家发热门诊及定点医院的查询,精确定位持续保持更新;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标注道路关闭路段等。

2月3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在这背后,各家BAT互联网大佬的计算能力则提供了重要支撑。疫情期间的数据大爆发给政府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科技公司能够通过信息感知和大数据交互技术,起到辅助政府决策的作用。

城市的本质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环境、能源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效率和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的复杂功能网络平台”,而智慧城市则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高效地连接资源供需双方,使资源供需更精准地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在此意义上思考,我们可以把应对疫情理解为,面对城市资源调度的一种极端特殊场景的压力测试。

疫情应对的各环节,很大程度上可抽象为信息的采集-计算-决策过程。当下,各种医学信息、物资信息、政策指令信息、舆情信息全部高速流动。无论是网络整体复杂度、在线交流密度、线上交易密度,还是线下聚集密度与流动强度,都远超17年之前。因此,在静态空间策略之外,现代城市治理更应关注,在高频、高精度的时空场景下,新的时空治理方法论和技术体系——这甚至意味着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的全面升级。

而与疫情相关的各类综合动态场景,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源都带有时空属性。因其综合程度高,复杂性又远超日常的交通、安防等场景,可以说,这次疫情应对,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最大考验,其过程也为下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出了短板和努力方向。此次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也凸显出对人工智能、物联网、5G、智慧城市和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的迫切性。

“时空信息”并非新概念。以往,我们往往将其等同于基本静态的空间数据或GIS。而物联网、5G技术兴起后,万物互联并实时在线,越来越多的高时空精度和高时间频度应用需求爆发,使时空信息处理计算能力逐渐成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技术内核,并融合GIS、BIM、IoT、AI等能力,形成新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概念。5G可以让信息传导更加迅速,解决了过去信息传递延迟的问题。但5G目前还处在初步使用阶段,例如在城市监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